关于毛选和人生的集中兵力问题
(1)集中兵力与分兵
我们看毛选,红军打仗,一个天大的经验教训,就是军事分兵问题。
毛主席反复强调,一定要集中兵力,反对分兵。他说,几乎每次分兵,都是失败的。
解放战争,林彪同志在东北的时候,前期也打了很多败仗。他后来反思,大部分都是因为没听毛主席的话,把战线拉的太长了,没有集中兵力。
红军早期,博古李德当指挥。他们打仗就很搞笑,你知道他们怎么打吗?红军这里有根据地,蒋介石分五路过来,蒋介石这个人也特别喜欢分兵,蒋介石分五路过来,博古李德怎么应对?
换成是你,你怎么应对?无论攻守,正常人都是分兵。但这是最傻的方式。
蒋介石分五路过来,博古李德就把红军的兵力也分成五路,用我们的五路去顶他们的五路,就像两个人同时张开五个手指对顶一样。
但是蒋介石那边的兵力是我们的很多倍,装备也强。人家手指头粗嘛,用我们的五路对顶他们的五路,小孩子和大汉五个手指对顶,这肯定是要失败的,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题目。
所以用分兵的方式去反围剿肯定是不行,这很直观。但是博古李德,就是这么干,搞“全线出击”“节节抵御”,将对胜利的幻想,寄托于苛责红军的拼命和英勇。这就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那么你看毛主席反围剿怎么办?他反对分兵,反对军事平均主义,而是集中兵力、各个歼灭。那么毛主席具体怎么做呢?
不是五个手指对五个手指,而是以两个手指牵制敌人的四个手指,然后用三个手指去歼灭敌人的一个手指。
毛主席说,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例如1930年12月,第一次反围剿,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大举进攻中央根据地。毛主席怎么办呢?首先对张辉瓒部诱敌深入,集中4万人打张辉瓒的9000人,结果毫无悬念,全部歼灭,继而乘国军阵势混乱,各个歼灭其他敌军,一举粉碎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
再如,明末萨尔浒之战,明朝集结20万大军,兵分四路向辽东进攻,努尔哈赤“不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进攻一路,然后各个歼灭,最后明军大败,初步奠定帝业。
(2)防止被围歼的出路
有的同学可能有一个疑问,假如敌人分五路过来,我只打一路,那么敌人其他四路不就把我老巢端了吗?或者从其他方向围殴我。现实情况是这样的。敌人来了,但我们的根据地一般是足够大的。
比如井冈山,你去一趟就知道,茫茫大山,里面藏个几万人十几万人,敌人根本发现不了。
敌人不管几路来,他首先要寻找你的主力进行决战。这里就有一个矛盾了:
敌人想找你的主力,他不可能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一起去找,你找我绕,这样一辈子他也找不到。
找人,最有效的方式只能是分几路同时去找,这也就不得不分兵。但是他一分兵就完了,我们就可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他们!
红军前三次反围剿是毛主席直接领导的,就是这个逻辑,打胜是有必然性的,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数学题,每次实际接触,我都是以多打一,必胜。
那么如果根据地转圜空间不够大,或者敌人采取堡垒政策绝不分兵,而是一点一点推进怎么办?有两个办法,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的操作。
(1)比如,打破第五次反围剿,按照毛主席的建议,红军要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突进到蒋介石的南京统治腹地及周边搞运动战,迫使敌人回援,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对江西根据地的围剿自然而解。这就是历史上的围魏救赵,后来的千里挺进大别山就是这个打法。
(2)另一个办法,放弃根据地,按照毛主席的建议,将围剿江西根据地的敌军调至湖南,依靠有利地形,寻机歼灭追敌。这个办法,参考历史上的马陵之战,后来毛主席打败胡宗南、收复延安就是这个打法。
蒋介石重点进攻延安,毛主席根本不守,而是主动撤离延安,吸引胡宗南转战陕北,在陕北高原群山沟壑中腾挪辗转、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最后成功收复延安。
我们再回过头聊,军事上的集中兵力,在每一个局部都是以多打一歼灭敌人,最后取得整体性胜利。这是毛选和战争史上,一个非常大的经验教训。可以说是兵法上的皇冠。
(3)人生的集中兵力问题
其实,这在人生的战略上,也是一样,一定要聚焦一个主方向。咱们学习毛选式思考,许多年以后,也许什么都忘了,但应该记住这一条: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
只记住这一条,就没有白学。这是内卷时代的人生战略。
复盘我们的人生体验。多年以来,感觉没有什么长进。其实,主要就是人生没有主要方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精力和思考,都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事,乱七八糟的人,还有乱七八糟的情绪,离散掉了。
没有向心力,就生长不出任何东西来,行至中年,你就什么也不会得到,凄凄惨惨、陷入被动。
人在社会上立足,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这里的天机和奥妙就在于:
每个人的力量整体上都是有限的,关键是在一个方向上持续投射力量,打造生态位、形成护城河,在局部形成以强打弱!
第一,是一个垂直方向,聚焦某个行业、某个地区、某个技能、某项思考,用专注对别人的分散。
第二,要持续用力,保持一口真气不散,用长时间对别人的短时间。
一本书,搞透了,你就能讲给所有人听,就能搞付费课,不然泛读一千一万本也没用。
一件事,在某个枝头上站稳了,哪个大佬来了,在你这个枝头上,也得认你当老大,谁拿你也没办法!无论干什么事。
在这个局部上,你永远是靠人生的优势兵力歼灭一切来犯之敌!
这是每一个普通人,应对生存之战的理论准备。
—以上根据2024年6月11日精修班毛选式思考第18次交流会议,舟哥部分发言整理。本次会议共6名同学围绕毛选式思考第16节课做分享。(舟哥呀)
评论精选:
钱塘江
先调查研究,分析问题。找出重点:道路。 然后想解决方案:路线。 最后就是组织、集中兵力。
鹰击长空
一位优秀的将领,说到底就是两条:既能在需要的时候以少胜多,又能尽量追求以多打少。 一两次或个别几次以少胜多,说明你确实有本事;但如果次次以少打多,要么说明你的本钱实在太少没办法,要么说明你的战役组织出了大问题。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积小胜为大胜”实际上就是拼速度,即谁能在有限的时间抢在对手前面在局部战场集中更多的兵力,并在对手摆好阵势之前就在野战中击败对手。
“四渡赤水”单靠破获了对手的情报还不足以取胜,红军充分利用了行军能力远远强于对手的条件,才能打乱对手的部署。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796年的意大利战场:面对维尔姆泽和阿尔文齐的前后四次曼图亚解围攻势,拿破仑在总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往往能够通过敏锐的判断和灵活的调度,在多数局部战斗中形成以多打少,逐渐消除了总兵力上的劣势。
就“在需要的时候以少胜多”而言,典型战例就是拿破仑在里沃利会战、奥斯特里茨会战;
就“尽量追求以多打少”而言,典型战例就是拿破仑在卡斯蒂利奥内会战、耶拿会战。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很多都是吸收的拿破仑而非《孙子兵法》,他做的事情罗伯斯庇尔和拿破仑也做过,拿破仑败亡的教训毛泽东也吸取过不少(比如该收手的时候必须收手)。
拿皇将法军严整的线列战术和热情的国民卫队新型散兵战术以及纵队刺刀冲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外加上原本领先于世界的炮兵技术和贵族式冲击骑兵的配合形成了一只战无不胜的新军团。
另外,拿皇也令法国人新兴的民族主义、参谋制度和预备役制度开始走向成熟,开启了总体战的大门。
拿破仑的军事改革,连毛主席都称赞不已。 一般中国人都觉得重要无比的《红楼梦》,毛泽东读了5遍;然而一部《拿破仑传》,毛泽东先后完整地读了足足23遍。